学好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科学理性的国家安全学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高质量经济发展论坛发言记录稿
(2021年6月26日)
刘跃进
国家安全学在国际关系学院起步比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后,我们有了更好的科学指导思想,现在建设国家安全学需要学好总体国家安全观。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变化,过去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现在人民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人民群众的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最核心的内容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国家安全在历史上很重要,但是讲得非常少,政治学、军事学、哲学等各种学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概念和理论,但对国家安全讲得非常少。“国家安全”概念这些年才开始讲得多起来。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因为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安全与发展,在建国后我们党历代领导人都是统筹考虑的,但是统筹结果不一样。在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统筹的结果是安全问题大,确实那时候安全问题大,所以战略和决策上是安全压倒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安全布局。在改革开放时期,统筹考虑,是安全已经有基本保障,对安全要求的不高,世界大战打不起来,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就有了基本安全,这时国家要抓紧搞经济建设,集中精力谋发展,所以政策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压倒安全,安全围绕发展,为发展服务。现在,中国领导人再次统筹考虑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时,认为要把安全摆在与发展同样重要的地位上,也就是安全与发展并重,这也是历史发展和当前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科学合理的选择。
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人民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很丰富,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统合国家安全的不同要素,统筹国家安全的多重关系,确立国家安全的时代理念,构建国家安全科学体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什么,是政治安全,是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还是党的执政地位呢。习总书记还讲过加强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但无论有多少安全内容,多少安全要素,多少安全方面,只有人的安全,国民安全,或者说是人民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最终价值所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要义、首要特征。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人民性,讲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后面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不管政治、经济、军事、党的执政地位,最终都应服从人民利益,服从人民安全,人民安全是一切安全的核心,人民利益是一切价值包括一切安全价值的最后源泉。对此,在2017年2月的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讲,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国家安全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保障每个人过上好日子,每个人安全幸福,才是国家安全最终的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其他的都是中间性目的,中间性价值,不是最终的。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二个特征是总体性,强调总体性,把国家安全方方面面统合起来,这也就是大安全。国家安全问题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治理、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等方面。有人认为这样讲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泛化,好像国家安全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事实上,现在装进国家安全概念的内容,在过去确实不在国家安全这个筐子之中。这不是今天错了,而是过去对国家概念的理解认识有问题,没有把该装进去的都装进去。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的国家安全内容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15日首次提出总体安全观时,讲了十二安全,或者说是国家安全的十二个方面内容,十二个要素,第一个是人民安全,也叫国民安全,后面还有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这些安全中的前面十一个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最后的核安全,不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而是国家安全的次级要素。后来,习近平总书记还讲到其他更多的国家安全要素,如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等。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用“重要领域”这个词概括了十六个安全,没有把人民安全概括进去,事实上应该把人民安全概括进去。这个《纲要》其实也讲了人民安全,并且放在它讲的十六个安全之前。如果由此把人民安全概括进去,教育部这个纲要就讲了十七个安全,除上述习总书记讲的十二个安全外,还有海外利益安全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但是,这个纲要把习总书记原来讲的信息安全,换成了网络安全。在2014年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后,习近平总书记确实多次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但我觉得还是不应该用“网络安全”顶替“信息安全”,而应该在信息安全下讲网络安全,把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把网络安全作为信息安全下的国家安全的一个次级要素。国家安全除了一些基本要素外,还有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次级要素。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次级要素,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次级要素,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生物安全,以及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等,也都是处于不同的国家安全基本要素之下的不同层次的国家安全次级要素。因此,现在我们认识到,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层级安全的总和。这还仅仅是从国家安全的构成要素上讲的,如果考虑到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特别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体系,那么国家安全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社会大系统。这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特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就是要统合国家安全方方面面的问题,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大安全体系。
现在看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历程,我们国际关系学院是最早开始搞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办了一些国家安全专业,开设了许多国家安全类课程。只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专业开设,在本世纪初大约是2005年左右停了。说起历史,“国家安全学”一词还是由复旦大学一位从事保卫工作的领导和老师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的。这篇文章从保卫学出发,提出国家安全学的定义和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内容。这是高校保卫部门对国家安全学发展的重要贡献。1997年夏天,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桑松森研究员组织编写国家安全学教材时,我认为提纲设计的像培训教材,不像高校教材。我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在内部刊物发,题目是“为国家安全立言——国家安全学构想”。这是第一次对国家安全学对象和内容的阐述。
今后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因而首先就是要学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深入学习,深入理解,同时还需要依据整个国家的安全战略布局进行分析,根据整个国家安全战略布局的总体需要来思考国家安全学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等等问题。
这些年,我国国家安全的整个布局,有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完善,有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推进,有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完善,还有国家安全教育往前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包括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以前我们认为国家安全学有一个学科、有一个专业就足够了,无论是二级学科、一级学科都行。后来,我们又认为国家安全学应该有一级学科的地位。现在,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地位得到了确认,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正式列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但我现在又认为,一级学科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了,国家安全学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学科门类”。只有把国家安全学建设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才能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匹配。现在,教育部将国家安全学设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从未来发展看,最终还应该建成一个“学科门类”。国家安全学学科门类可以把现在专业目录中已有的军事学、警察学(即公安学)、情报学、外交学、保密学、海关学、边疆学等等,通过不同方式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同时还需要开设国家安全学理论、国家安全史、国家安全管理学、国家安全法学、国家安全战略学、非传统安全研究等学科或专业。现在比较好的操作办法,是把现有的军事学学科门类,扩升为国家安全学学科门类,军事学门类下的现有一级学科依然作为一级学科进入国家安全学学科门类中,同时把不是军事学门类下的其他国家安全类学科和专业也整合进去。这是过去没有的国家安全专业教育。
在国家安全专业教育之外,还有更多更广泛的国家安全通识教育。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现在都是总体国家安全教育,首先一点就是要进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是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教育,而且还应该是科学理性的国家安全教育。无论是编教材,搞专业,都要注意这几点。这些年我们编了一些国家安全教材,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们编写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系列丛书。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这才是开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编教材是一方面,深入研究各方面的国家安全问题是更基础性的工作。要开办国家安全专业,要招收学生,招收研究生博士生,就需要有教材,需要有深入的研究,有研究成果,否则都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附注:2021年6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上海联合举办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高质量经济发展"高峰论坛。